- 朱琳;李鸿雁;郭茂伟;李志勇;
[目的]比较和评价1种扁蓿豆新品系(LX品系)和2种扁蓿豆已登记育成品种的耐盐性。[方法]采用浓度为30 mmol/L(T1)、60 mmol/L(T2)和90 mmol/L(T3)的NaCl溶液对3种扁蓿豆[LX品系、科尔沁沙地扁蓿豆(B1)和土默特扁蓿豆(B2)]种子进行模拟盐胁迫萌发,以相同体积的蒸馏水处理为对照组,分析各种扁蓿豆种子的发芽率、根长、苗长、鲜重和干重等指标,结合石蜡切片法观察其叶、茎解剖结构,分析该新品系与其他2个品种之间的差异。[结果]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增加,LX品系种子发芽率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,但均高于B1和B2品种;T1、T2和T3条件下,根长和苗长从高到低顺序均为LX>B2>B1;T1和T2条件下,LX品系根苗比(根长/苗长)高于B1和B2品种;LX品系鲜重和干重与B1和B2品种差异不显著(P>0.05)。叶解剖性状方面,LX品系叶片厚度、叶脉厚度、叶肉厚度、叶片上表皮厚度、叶片下表皮厚度、栅栏组织厚度均显著(P<0.05)高于B1和B2品种,但叶片海绵组织疏松度小;茎解剖性状方面,LX品系导管直径、茎髓直径、木质部厚度、韧皮部厚度、木质部与韧皮部面积、茎面积均显著(P<0.05)低于B1和B2品种。[结论]LX品系扁蓿豆具有耐盐解剖结构和耐盐性,其种子在盐胁迫环境下能够较好地萌发和发育。
2025年02期 v.46;No.293 26-36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862K] 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下载次数:7 ] |[阅读次数:2 ] - 董佳乐;朱文煜;吕良尧;刘国豪;贾玉萍;王玉祥;
[目的]基于水培扦插技术,探究ABT生根粉浓度、浸泡时间及培养时间对紫花苜蓿扦插生根效果的影响。[方法]试验设置3种生根粉浓度(200、500、800 mg/L,标记为A1、A2、A3)和3个浸泡时长(10、30、60 s,标记为B1、B2、B3),通过浓度与时间的全组合形成9个处理组(记作A1B1、A1B2、A1B3、A2B1、A2B2、A2B3、A3B1、A3B2、A3B3),并以自来水处理作为对照(记为CK),共10种处理方案。分别于第10天、第17天、第24天测定生根率、平均须根数和最长根长等指标,并结合主成分分析(PCA)赋分计算综合生根效果评分。[结果]试验数据表明,第10天时,A2B1处理的生根率最高(23.33%),A2B2平均须根数最多(4.72根/枝),A2B2组合的根长最长(45.88 mm),A1B2处理的综合生根效果评分最高(3.23分);第17天时,A2B1处理的生根率最高(71.11%),A2B2的平均须根数最多(4.61根/枝),A2B1处理的根长最长(164.04 mm),A2B1的综合生根效果评分最高(2.47分);第24天时,A2B1处理的生根率最高(74.45%),A2B2处理的平均须根数最多(5.56根/枝),A3B1的根长最长(237.97 mm),A2B1的综合生根效果评分最高(2.84分)。[结论]苜蓿扦插枝条生根率、根长和平均须根数等指标的变化与生根粉浓度、浸泡时间、培养时间密切相关,不同处理组合下生根效果差异较大,培养10 d综合生根效果最好的是使用200 mg/L ABT生根粉浸泡10 s的处理组合,培养17 d和培养24 d综合生根效果最好的均为使用500 mg/L ABT生根粉浸泡10 s的处理组合。
2025年02期 v.46;No.293 37-42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498K] 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下载次数:4 ] |[阅读次数:3 ] - 王畅;迟晓雪;曹薇;魏红;李艳红;鲁海涛;
呼伦贝尔市盐碱化草地总面积约为46.01万hm~2,主要分布在新巴尔虎右旗、新巴尔虎左旗、陈巴尔虎旗和鄂温克族自治旗(简称牧业四旗),占呼伦贝尔市草地总面积的4.6%。盐碱化导致草地生产能力下降,可利用面积减少,严重制约着呼伦贝尔市的生态建设和草地畜牧业的发展,威胁着我国北方生态环境的安全。基于此,综述了呼伦贝尔市牧业四旗草地资源、气候条件以及盐碱化现状,总结了草地盐碱化形成的原因和相关治理措施,以期为优化呼伦贝尔市盐碱化草地治理措施、改良盐碱化草地资源提供参考。
2025年02期 v.46;No.293 43-52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788K] 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下载次数:5 ] |[阅读次数:2 ] - 李星月;伊风艳;郭呈宇;房永雨;何茹雪;丁海君;
生物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,为育种带来了突破性进展。探讨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意义,着重阐述其在牧草育种中的应用,包括组织培养、分子标记、基因工程、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提升育种效率、丰富种质资源、增强抗逆性以及推动牧草品质改良等方面的进展。同时,分析了生物技术在牧草育种中面临的诸多挑战,并结合牧草产业现状及所处的时代背景,对未来牧草育种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,以期为生物技术在牧草育种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。
2025年02期 v.46;No.293 53-58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756K] 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下载次数:6 ] |[阅读次数:2 ]